AI造假起號成新套路

掃碼閱讀手機版

來源: 今晚報 作者: 編輯:曹琦 2025-08-12 08:53:00

內容提要:外國人熟練演唱中文歌曲、銀發奶奶傳授養生秘訣、氛圍感女孩分享穿搭美學……社交媒體上,一些AI生成的視頻關注度頗高,『細節滿滿』讓很多網友信以為真。記者調查發現,不少社交賬號利用AI技術造假、博眼球快速『吸粉』起號,進而變現。

  新華社北京8月11日電(記者 陳一帆 周思宇) 外國人熟練演唱中文歌曲、銀發奶奶傳授養生秘訣、氛圍感女孩分享穿搭美學……社交媒體上,一些AI生成的視頻關注度頗高,“細節滿滿”讓很多網友信以為真。記者調查發現,不少社交賬號利用AI技術造假、博眼球快速“吸粉”起號,進而變現。

  近期,多個平臺對“AI起號”現象開展專項治理行動,清理違規內容並封禁部分賬號。

  利用AI造假 實現起號變現

  廣西市民王夏經常刷到這樣的視頻:“帥哥”“美女”高頻率更新日常生活,並在評論區與網友頻繁互動。由於熟悉AI軟件,王夏很快發現這些視頻的主角是AI數字人,“但視頻沒有任何AI生成提示字樣,好幾個賬號顯示來自同一家MCN公司”。

  當前,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日益普及,不少內容創作者通過AI創作出更具想象力的作品。但也有一些人利用AI造假,無底線博眼球,作為起號變現捷徑。

  記者在某社交平臺上發現,部分賬號將目標鎖定中老年女性群體,利用AI打造“完美熟齡女性形象”,搭配“40+、50+長這樣,怎麼樣”等話術,進行“年齡焦慮”營銷。

  此類賬號發布的穿搭、保養、護膚、養生等視頻多未設置AI生成提示,不少網友誤以為是真人,在評論區諮詢保養方法。一些賬號背後運營者則借機推送“三無”保健產品廣告,還有“水軍”互動造勢。記者注意到,雖然部分視頻存在明顯技術破綻,但瀏覽、點贊、評論量依舊不少。

  記者調查發現,當前,主流網絡平臺普遍昇級AI內容識別系統,要求對AI生成作品添加標注,但仍有一些人采用各種手段繞過審核。

  “平臺甄別AI內容主要依靠特征性技術痕跡,一些起號者通過多種手段削弱特征痕跡,逃避平臺標注。”重慶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彥說,如通過微信轉壓縮等方式改變視頻文件代碼結構,再上傳至平臺,就較難判定為AI生成內容。

  記者用一款AI軟件生成一張人像圖片,裁掉AI生圖軟件水印後發布在社交平臺上。發布後,平臺系統並未自動識別、提示添加標注。相當一部分網友辨別不出這是AI生成圖,紛紛點贊、發送私信,賬號後臺收到超200條消息。

  起號有教程多手段變現

  記者調查發現,社交平臺上有不少AI造假起號的教程,情感、養生、顏值等類別是“重災區”,相關帖子常以“條條是爆款”“最適合普通人入局”“3天暴力起號”等為噱頭。

  以一則“養生賽道”起號教程為例,先向AI軟件輸入器官、食物等關鍵詞,生成吸睛文案,批量產出擬人化素材、智能合成動態視頻;再在片尾設置養生知識問答,引導互動並刺激轉發,以提昇賬號互動權重。該教程聲稱:“按照此方法,單條視頻制作最快僅需15分鍾,單賬號日均收益可達500+(元)。”

  有專營平臺起號的商家告訴記者,只需繳納1680元,3到15天即可運營出一個萬粉AI賬號。當賬號積累一定流量後,就可以通過電商帶貨、賬號轉賣等方式變現。

  “後面的電商帶貨,從直播間搭建、選品策略、話術設計到違禁詞規避等,我們有一套運營體系,學員照葫蘆畫瓢就行。”一名售賣AI賬號起號教程的商家說。

  一名博主透露,她借助AI軟件生成的“氛圍感美女”視頻在多個平臺“吸粉”過萬,接到不少推廣商單,月收入在1萬元左右。

  有商家稱,手上有未標注AI生成的“美女”賬號,粉絲量均在一萬以上,且為“三無賬號”(無實名、無賬號違規、無作品違規),“現在平臺風控很嚴,賬號會昇值”。

  該商家說,這些賬號銷售十分火爆,買家經常催著加急起號,有個合作商“一周就要幾十個萬粉號”。在其提供的交易截圖中,9個賬號的成交價從700元至4000元不等,而百萬粉絲的號要十幾萬元。

  記者搜索發現,社交平臺上有眾多網友求購和出售賬號。一名賣家稱,2.5萬粉絲的AI養生號售價6000元,11萬粉絲的AI寵物號售價1.6萬元,11.7萬粉絲的AI母嬰號售價1.35萬,這些賬號同樣為“三無賬號”。

  阻斷AI造假起號利益鏈

  根據反電信網絡詐騙法,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買賣、出租、出借互聯網賬號。多個網絡平臺規定,賬號僅限本人使用,禁止以任何形式出租、轉讓、售賣或以其他方式許可他人使用賬號。

  今年4月以來,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“清朗·整治AI技術濫用”專項行動,聚焦AI換臉擬聲侵犯公眾權益、AI內容標識缺失誤導公眾等AI技術濫用亂象開展重點整治。第一階段累計處置違規小程序、應用程序、智能體等AI產品3500餘款,清理違法違規信息96萬餘條,處置賬號3700餘個。

  前不久,多家互聯網平臺發布專項治理公告,重點整治AI批量造假、AI起號引流帶貨、轉讓銷售AI虛擬賬號等違規行為。

  李彥等專家認為,AI造假起號的背後,涉及技術提供者、傳播平臺、內容發布者等多個參與方,技術、數據等關鍵信息存在壁壘,需加強協同治理,多方共同打擊違規行為。

  阻斷違規賬號的流量變現,是從根源上打擊黑灰產業鏈的關鍵。受訪專家建議,監管部門應督促平臺履行治理責任,建立違規賬號“黑名單”,對高頻、反復觸犯平臺規則的賬號主體加大處罰力度,禁止違規賬號進行帶貨、賣課等商業活動,持續開展AI造假起號整治,切斷其獲利渠道。

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

推薦新聞

我來說兩句

關於我們 | 廣告服務 | 誠聘英纔 | 聯系我們 | 版權聲明 | 設為首頁 | 關於小狼 |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22-23602087 | 舉報郵箱:jubao@staff.enorth.cn | 舉報平臺

Copyright (C) 2000-2023 Enorth.com.cn,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.,LTD.All rights reserved
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:津B2-20000001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:0205099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